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一站定苍穹”,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如今,中国空间站已全面建成,“太空之家”遨游苍穹。
在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两周年之际,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院士撰写的科普文章《“太空之家”遨游苍穹》在第八个“中国航天日”当天刊登于《人民日报》,介绍了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和应用,为读者提供了一篇翔实、简明、权威的“中国空间站使用说明书”。
2010年9月,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立项实施。经过全体参研参试人员11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2021年至2022年两年内组织了11次发射,完成了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
中国空间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独立掌握了近地轨道大型航天器在轨组装建造技术,具备了开展空间长期有人参与科学技术实(试)验的能力,为不断推动我们国家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建设航天强国、提升我国在国际载人航天领域的影响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空间站完全独立自主设计,三舱均有独立的电源、控制、推进和测控系统,通过交会对接和在轨平面转位完成组装建造,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共同构成百吨级载人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将利用舱内外实(试)验支持设施,持续滚动地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充分的发挥有人参与、实(试)验设施和能力可升级、实(试)验项目可迭代的优势,不断推动我们国家空间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助力空间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转化,为国家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作出贡献。
中国空间站取名“天宫”,寄托了中华民族对广袤太空的无限遐想,同时也表明中国空间站将是一个长期安全稳定运行且宜居的太空家园。
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基本舱段组成。天和居中,问天和梦天分别位于两侧。空间站设置有前向、径向和后向3个对接口,前向对接载人飞船等来访航天器,径向主要对接载人飞船,后向主要对接货运飞船。
中国空间站完全独立自主设计,三舱均有独立的电源、控制、推进和测控系统,通过交会对接和在轨平面转位完成组装建造,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共同构成百吨级载人空间站,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融合使用各航天器功能与资源。其中,天和核心舱负责空间站的统一管理和控制;问天实验舱开展空间科学实(试)验,同时具有能源管理、信息管理、控制管理系统和载人环境等关键功能备份;梦天实验舱主要开展空间科学实(试)验;载人飞船负责航天员天地往返任务;货运飞船负责空间站及航天员物资补给、推进剂补加以及废弃物销毁。
中国空间站完成三舱组装建造后,将成为有人参与的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的国家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的应用前景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
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中国空间站将利用舱内外实(试)验支持设施,持续滚动地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研究方向包括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天文与天体物理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地球科学及应用、空间环境与空间物理、航天新技术等,在轨可充分的发挥有人参与、实(试)验设施和能力可升级、实(试)验项目可迭代的优势,不断推动我们国家空间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助力空间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转化,为国家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作出贡献。
作为“太空母港”提供在轨服务。中国空间站创造了长期共轨飞行、短期停靠服务的“太空母港”运行模式,可作为近地轨道在轨服务平台,开展在轨服务。后续将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与空间站共轨飞行。巡天空间望远镜是我国首个大口径、大视场空间天文望远镜,长期与空间站共轨飞行,短期对接停靠,进行推进剂补加,由航天员进行设施维护等。未来将有更多共轨航天器与空间站伴飞并作短期停靠。
在轨升级和扩展建造。空间站具备良好的舱段扩展和应用支持扩展能力,在现有三舱构型基础上,前向对接口预留了扩展接口,具备扩展为四舱、最大为六舱组合体的能力,可支持180吨级组合体在轨飞行。
国际合作。本着“和平利用、平等互利、一起发展”的原则,中国空间站致力于成为对外开放的科学技术合作交流平台,为各国提供科学技术实(试)验机会,为各国航天员和载荷专家提供在轨飞行机会。
目前,已确定的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将从今年开始陆续进入空间站开展实(试)验,项目涉及空间天文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地球科学、应用新技术、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
《航天员》杂志创刊于2005年10月,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管主办、中国航天基金会支持、北京太空梦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外协服务,是面向航天界及广大航天爱好者的权威科普期刊。
上一篇:离我最近的充电桩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