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的提升靠什么来驱动
时间: 2024-08-12 20:32:05 | 作者: 米乐体育m6官网网页版
回忆起组织首届“金头盔”比武的情景,令时任空军司令部军训部部长的亢卫民最为难忘的,是那个悬殊的比分:42比0。
这个比分是当年还没什么名气的飞行员蒋佳冀打出来的。悬殊的比分令大家“刻骨铭心”,也令对手很不服气,说他用了歪招。
其实并不是什么歪招,也不是什么鲜为人知的“黑科技”。蒋佳冀给记者介绍说,我们团里的战机在参加比武之前,请某科研所的工程师加装了电子干扰系统,在电子干扰方面先人一步抢了鲜,做到了人无我有。
当年,外军使用电子干扰系统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而在我军还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在实兵对抗演练中也很少使用。蒋佳冀当时所飞的机型在同代战机中并不是最先进的,可由于率先使用了电子干扰系统,结果大获全胜。
蒋佳冀的获胜,改变了大家在实兵对抗演练中不重视“电子干扰和抗干扰”的历史,从此“无电抗、不升空”便成为空军各部队在实战化练兵中的“标配”。
去年在朱日和训练基地的某蓝军旅蓝研中心,记者与几位年轻军官探讨实兵对抗演练的心得,一位年轻的军官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件事:在一次红蓝实兵对抗演练中,一位参演的红方部队营长,手头上握有7种通信工具,可他在蓝军强烈的电子干扰下,自演练开始到结束,就没能与旅长通上一次联络。
干扰与抗干扰是通信联络领域最为激烈的较量样式,再加上地形和天候等因素,战场上的通信联络便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并非我军独有。但是,谁能掌握通信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谁能在通信技术方面领先一步、率先取得突破,谁就能抢占现代战争的制高点。
令我们“尴尬”的一点是,当华为手机在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畅通无阻的时候,几乎快成为“古董”的步话机,还在我们的实兵对抗演练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主要角色。一位军事通信方面的专家这么对记者说,在无线通信方面,我军落后地方差不多10年,而在一些军事强国,军用品则是领先民用品10年。
解决通信联络的难题,当然不能等靠要。在近两年的朱日和红蓝实兵对抗演练中,蓝军旅是屡战屡胜,旅长满广志在谈到其中的原因时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较好地解决了通信联络问题。他的体会是:不能就通信抓通信,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因为练得再好的报务员在对手的强电磁压制下,要保畅通也是十分艰难的,因此,必须换一个思路,将通信与电抗分队融合使用,在电磁领域来个攻防结合。
我们不能唯武器装备论,但中外无数战例都在重复着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科学技术创新改变着战争的形态和模式。马镫子的出现,骑兵的战斗力获得了质的提升;蒸汽机取代了风帆,使海战改变了作战样式;坦克的诞生,短短几年便拉开了“闪击战”的帷幕……如今,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电磁技术“毫不留情”地把我们推进到了信息化战争之中。
面对科技方面的难题,我们是绕着走,或者是找一些权宜之计?还是下决心进行集智攻关,向阻碍我们提升战斗力的技术难题发起挑战?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责无旁贷。
“好战机都是飞出来的!”这不单单是飞行员的体会,也是科研院所及厂家专家们的一个共识。战斗在实战化训练第一线的广大官兵,既有发言权,也有创造力。他们在向科学技术创新要战斗力的过程中,虽然不能发明创造“高大上”的高科技,但在创新实用管用好用的“黑科技”方面,还是大有作为的。
春江水暖鸭先知。部队战斗力的提升,离不开众多的“黑科技”,需要科学技术创新的力量来推动。在火热的红蓝实兵对抗的演练场,我们分明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创新给我们大家带来的暖意。
在一个作战行动中,侦察、决策、打击、评估是一个闭形循环回路,其中评估是一个重要环节。红蓝实兵对抗演练亦是如此,评估不仅决定着一场实战化训练的水平和质量,也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决定着战斗力能否提质增效,向着更高层次跨越。
一般来说,红蓝实兵对抗演练的评估裁定,通常是依据对抗演练的规则,按照“系统裁战损、人工裁过程、综合裁结果”的思路来进行的。其中,战损的裁决是直瞄打激光、间瞄打数据。从评估裁决的实践来看,难点就在“数据”上。
现代战争一个重要特点,多数情况下是超视距作战。各军兵种的红蓝实兵对抗演练,多数情况下也是在超视距下进行的。既然是超视距,又不能用实弹,且只能靠数据来说话,这也就带来了数据如何甄别的问题。
在实兵对抗演练中,我们采集的数据真不真实、可不可靠,既有人为的问题,也有技术装备的问题。就目前现实情况去看,首先应该是技术装备的问题。
在“金头盔”的比武中,有这么一条评判规则:规避对手发射的导弹,只要飞出几个载荷的急转弯,就可认定是躲避导弹攻击成功。但现实的情况是,就是飞出了这组参数,未必就能成功躲避导弹的攻击。
也有与此相反的“战例”。曾有飞行员在实兵对抗中祭出了“非完全仪表状态”的新打法。这个创新战法在实战化中的运用,非但没有正真获得认同,还广受质疑。有一位飞行学院的教授,还在校刊中刊文否定了这一打法,称在实战中是不可行的。
这个新战法到底是一个新招,还是一个歪招?从采集来的数据分析,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不错杀一个创新战法,空军决定通过打实弹来进行验证。
实弹验证结果,“非完全仪表状态”的新打法,命中率接近九成。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实战中管用的、值得推广的新战法。
空军某训练基地一位从事评估工作的主任,也给记者谈到了一个类似的案例。由于我们技术和装备不到位,一次空对地的打击中,采集的数据就不准确,难于还原真实的实战情况。因此,很多部队不愿意采用这种打击方式。后来,经过实弹打击验证,发现该战法是符合实战要求的。
正是一些数据的“不真实”,难于还原真实的实战环境,导致了“冤案错案”的出现,这也倒逼我们一定要用技术方法解决数据也会“骗人”的问题。应该说,空军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军的前列。
空军最早实行了背靠背的实兵对抗演练,也最早品尝了评估不科学不准确的苦头。真实性的问题不解决,实战化练兵就非常有可能误入歧途。痛定思痛,某实验训练基地评估中心从2015年开始,自主研发主战战机全程自动评估系统。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评估中心聚合了部队、科研院所和工业部门的力量,成功地通过数据链把数据系统、仿真系统和评估系统融合在一起,推出了全新的“空战综合训练评估系统”。这套系统不仅能较为准确地还原对抗双方的态势,还能准确地判定双方的对抗结果,使得实战化练兵向精细和精准方面又大大地迈进了一步,给实战化练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建立起对数字化的信仰,但也不能步入迷信的陷阱。未来战争的发展的新趋势是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不过,无论如何“化”,人还是占主导地位的。战争中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离不开大数据。数据的智能化,只能辅助我们对作战的感知、判断和决策,而不能代替人的最终作用。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在数据方面“上当受骗”,我们应该研制拓展更多的技术系统、掌握更多的有决定意义的“芯片”、创新更多的贴近实战的科技装备。
各军兵种红蓝实兵对抗演练的场面,理所当然地令人震撼。不过,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被一个非战斗场景给“震”住了。这就是空军某训练基地的评估中心办公室。
说是办公室,恐怕说是办公大厅更为确切。进入足有两个篮球场大小、极富现代感的办公区,像走进了一个IT企业。飞行员、科技干部、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全在一个办公区办公。
这种毫无障碍的办公环境,为大家实时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极其便捷的空间。不论你是飞行员,还是科研院所的专家,只要发现了问题,或者遇到技术方面的难题,你都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就近找到专业的人士进行一场“头脑风暴”。我们常说,战机稍纵即逝,科学技术创新也是需要一定土壤的。也许,在这种环境里才能培育研制出最为贴近实战的、能给实战化训练带来革命性变化的“空战综合训练评估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是一条漫漫之路,空军某训练基地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式,为驱动部队战斗力的提升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然而,记者在部队采访时发现,把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部队战斗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14年夏天,记者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采访某创新团队时了解到,该校科学技术人员经过43年、3代人接力攻关,研制成功了一套先进的导航系统,相关这类的产品已形成多种型号,应用场景范围已覆盖陆、海、空、天多个领域,有效提升了我军精确打击能力。
据学校的科研人员介绍说,这套导航系统是让战机突防能力更强、舰船跑得更远、导弹打得更准的核心部件。这套导航系统拿到部队试用时,大受广大官兵的欢迎。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几年过去了,记者在部队采访时了解到,就是这么一项成熟好用、大受部队欢迎、对提升部队战斗力能发挥重大作用的科研成果,至今还未能在某些部队列装。
这当然不是孤例。每每谈到类似的事例,细数其中的原因,各方人士常常是一言难尽。有利益壁垒的原因,也有体制编制的原因。很多事情就是如此,往前一看,道路虽然曲折一点,但也十分光明,可走上去你就会发现壁垒重重,会撞上一扇扇看不见的“玻璃门”。
科学技术创新的路不走不知道,一走就发现你会碰到很多“玻璃门”。就科学技术创新的技术层面来说,你不闯过很多“玻璃门”,就无法攀登上科技的高峰。这一点大家都好理解,也能理解。难以理解的是,科技成果转化为部队战斗力,也会困难重重,会撞上很多“玻璃门”。这些“玻璃门”不一定把你撞得“头破血流”,但会把你撞得束手无策。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做出一番成绩来,没有奉献精神也不灵。部队战斗力的提升需要科学技术创新来驱动,战斗力增长的模式需要实时转变,我们的工作理念和方式也需要“换挡升级”,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尽快列装部队,转化为部队实实在在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