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战疫边创新 中央企业攻下这些关键核心技术!
时间: 2024-07-23 15:23:10 | 作者: 变频电源维修
,首批通过国家药监局认证和欧盟CE认证,已向各省市和港澳地区以及国外供应130多万人份。
康复者血浆治疗技术,获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推荐使用,被纳入国家卫健委《诊疗方案》。截至4月7日,全国累计采浆2169人次,临床治疗648例,效果非常明显。这一疗法已被多国采纳使用。世界权威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刊载了中国生物杨晓明、段凯等阐述该治疗技术的论文。
4月12日,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申报的一类新药——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许可。这是全球首家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据了解,该疫苗相关临床试验已同步启动。依照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定,已为应急使用做好充分准备。4月24日,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郑重进入Ⅱ期临床研究。
面对呼吸机核心传感器件主要依赖于进口的局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电子院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紧急启动呼吸机用压差传感器和医疗供氧系统用氧分压传感器科研攻关,并取得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
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瞄准国内外市场急需,3月份紧急启动呼吸机用压差传感器和医疗供氧系统用氧分压传感器国产化替代研制工作。其中,呼吸机用压差传感器采用内部集成超低压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和MCU控制电路,完成了温度补偿和压力校准,采用双气嘴SOP-14封装,支持I2C总线Pa;医疗供氧系统用氧分压传感器测量范围覆盖2kPa到200kPa,氧分压20kPa,测量精度为1.2%。
两种传感器通过各项测试和用户试用,性能指标均达到产业化标准,完全可替代进口产品,实现国产化。压差传感器已于4月12日签订首批产品营销售卖订单,正式投入市场
高性能耳温枪、额温枪等非接触测温工具是对大规模人员进行发热筛查的主要工具之一,而其核心部件MEMS红外温度传感器长期主要依赖进口。
近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电子院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通过技术攻关,已完成传感器芯片各类单项试验,性能指标精度达到0.1℃,抗干扰能力优于目前市场主流产品。
近日,中国电科声光电子集团成功打通热电堆红外温度传感器芯片产业化瓶颈,产能大幅提高。
面对疫情的全球性扩散形势,热电堆红外温度传感器芯片需求紧张,声光电子集团立即组织微电子、微声电子及光电子技术专家研究分析产能瓶颈及工艺能力提升措施,协同全产业链资源,优化工艺技术路径,最大限度扩充芯片产能,并结合器件封装,形成超高的性价比的产品投放市场,有效填补了国内外市场缺口。
通过对MEMS结构释放背腔刻蚀、激光划片等工艺路径开展专项技术攻关,对核心工艺设备做优化升级改造,经过多次试验,工艺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最终实现了热电堆红外温度传感器芯片产能大幅提高。
在3月9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的任务中,中国首次实现火箭残骸伞降控制精准回收。
在此次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人员给火箭的一个助推器安装了多个降落伞,在坠落过程中先后展开,成功控制了助推器坠落时的姿态和方向;并基于北斗短信提供准确的落点定位信息,验证了伞降控制管理系统整体方案的可行性,为后续进一步迭代改进打下了基础。
3月26日,自然资源部召开的成果汇报视频会上发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在产业化进程中,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北京大学等国内外70余家单位近千名业务骨干,经过两年多的集中攻关,2019年10月真正开始启动第二轮试采海上作业。试采团队克服了无先例可循、恶劣海况等困难,于2020年2月17日试采点火成功,持续至3月18日完成预定目标任务。
承担本次任务的“蓝鲸2号”,是全球最先进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由国投创新及国投招商投资企业—— 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
4月4日19时42分,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宁209H71-3井顺利完钻。该井完钻井深4850米,水平段长3100米,是中国石油首口页岩气“超长水平井”(水平段长大于3000米的水平井),刷新中国页岩气井水平段最长纪录。该井的成功实践,标志着西南油气田公司已成功掌握页岩气超长水平井钻井核心技术,为川南页岩气井进一步提升单井产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石油4月19日宣布,国家重点能源建设项目、我国西部首座储气库群——吐哈油田温吉桑储气库群正式开工建设。温吉桑储气库群位于新疆鄯善县境内,由3个枯竭气藏改建而成,设计总库容56亿立方米,工作气量20亿立方米,预计2025年建成并陆续投运。这是我国第一座低孔低渗低产强非均质性复杂气藏型储气库群,也是西气东输的重要配套工程。项目建成后,将与已经建成的新疆呼图壁储气库及塔里木气驱油协同建库等储气库,共同构成我国西北200亿立方米储气中心。
因储气库建设滞后而导致的调峰能力不够,正是我国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短板,也是局部地区冬季“气荒”的“谜底”。中国石油经过近20年持续攻关,取得复杂储气库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创建了复杂地质体动态密封理论,突破了复杂断块选库禁区,指导了650亿立方米工作气量储气库选址;创建了复杂气藏型储气库库容动用理论及优化设计方法,解决了储气空间高效动用难题,库容参数设计误差由国外方法的26%降低到6%,库容利用率由70%提高至90%以上;创新了复杂条件储气库工程建设关键技术,解决了交变载荷下水泥环长期密封、大压差钻井防漏和高压大流量注采关键装备研制难题,配套形成了满足我国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工程建设技术体系;创新了复杂储气库长时间运行风险预警与管控技术,形成了地质体-井筒-地面三位一体的风险管控体系,已建成储气库运行至今零事故。
近日,中国电子旗下奇安信集团发布面向新基建的新一代网络安全框架核心技术,这既是自主关键技术重大突破,也是重大理论创新。包括全球领先的指令级检测防护、“零信任”自适应动态访问控制、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等自主关键技术,以及从安全与信息化融合视角、网络安全全景视角出发,应用这些技术的顶层规划思路与方法,为关键基础设施建筑设计企业构建体系化、全局化、实战化的网络安全体系,形成“内生”于企业数字化环境的“免疫力”,提供了关键核心技术产品。
电子玻璃是液晶面板等显示器件的关键原材料之一。我国已经投产和建设中的6代以上液晶面板生产线万亿,占到全球出货量的50%以上,全地球手机出货量近14亿部,主要生产地集中在中国大陆,但产业链核心原材料电子玻璃仍然高度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国产化率不到5%。
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的严峻形势下,作为我国唯一一家拥有高世代液晶基板玻璃和高端盖板玻璃研发、制造技术的企业,中国电子旗下彩虹集团五家企业3387人春节期间坚持连续生产、刻苦攻关,突破了G8.5+液晶基板玻璃技术瓶颈,实现0.5毫米产品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向高世代基板玻璃产业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将为国家平板显示产业核心关键材料实现自主研发奠定决定性基础。同时,G7.5溢流法基板玻璃生产线,产量和销量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3月9日,国机集团中国重型院自主研发的陕西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项目——“高品质钢板坯连铸结晶器核心技术及装备”,经陕西省工信厅认定为国内首台(套)产品。
结晶器是连续铸钢生产线的心脏,开发高品质钢板坯连铸结晶器对推动我们国家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低品质钢产能过剩,而高品质钢却仍需进口,加快高品质钢生产装备和核心技术攻关,已成为中国钢铁企业和装备供应商急需解决的问题。
“高品质钢板坯连铸结晶器核心技术及装备”一方面集成了高精度液位控制系统、在线热调宽功能、漏钢预报系统、结晶器液压调宽系统和多模式电磁控流系统等多重功能;另一方面能够在提高普通拉速20%的情况下,实现冷轧卷表面线%,满足中高端汽车板质量要求。该产品拥有6项专有技术,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制订机械行业标准4项。目前该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230mm×2150mm板坯连铸机改造项目,综合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类机组先进水平。
鞍钢成功实现四代核电600MW示范快堆项目316H奥氏体不锈钢产品开发,并完成首批合同供货,解决了该产品从无到有的“卡脖子”难题。鞍钢因此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全部依靠自身装备生产该产品的企业。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压力,建造核电、利用核能已成为未来10至20年的重点。我国在核电开发、建设方面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三代核电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四代核电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四代核电600MW示范快堆项目更是引领行业发展,代表核能发展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316H奥氏体不锈钢已不折不扣地成为核电装备“卡脖子”材料。面对国家需求,鞍钢核电用钢项目团队结合合同全面承担了项目研发、生产及供货任务。在克服不锈钢研发、生产经验少,产品涉及单位众多、工序繁杂及技术指标要求严格等诸多不利因素情况下,充分发挥集团公司优势,依靠鞍钢联众、鞍钢铸钢公司、鞍钢股份,建立了该钢种适宜的生产工艺路线并成功实现产品开发和首批合同供货。
中国中铁科技工作者积极抢占世界新材料研究制高点,取得高锰钢合金化材料研究及应用核心技术突破,建成世界最先进高锰钢产品专业研制基地,实现了从炼钢到机加工再到智能制造的全工序链布局。
中国首组Ⅱ代重载高锰钢辙叉产品成功下线,产品在国内浩吉、大秦、神朔等重载铁路及美国、加拿大、南非等国铁路得到成功应用,提升了中国工业品全球产业链地位。
4月17日,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襄阳东西轴线沉管隧道首条止水带安装完成,止水带与沉管混凝土“相吻”咬合。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橡胶止水带首次在沉管隧道施工中使用。
沉管隧道是一种新型的过江(河、海)通道,与传统的盾构隧道不同,它将一节节预制好的方形沉管(类似集装箱)放入水底进行拼接,形成一条通道。止水带用于粘接沉管之间的缝隙,防止沉管漏水,是建造沉管隧道的核心技术之一。如果止水带质量不达标,整个隧道就会报废。沉管隧道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目前只有荷兰、日本等少数国家掌握止水带生产技术,我国已建、在建的近20个沉管隧道所使用的止水带,全部从国外进口。
为了不让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国中车所属中车时代新材与中交集团联手,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研发项目等支持下,经过两年试验,成功研发新型止水带,打破了国际垄断。
当地时间4月21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在法国举办杜瓦底座移交仪式。至此,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克服了重重困难,按期开展杜瓦底座接收及吊装准备工作,为“人造太阳”核心设备后续安装工作全面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全球核能在疫情挑战下“逆行”发展增加了信心。这是中国向核能高端市场迈出的实质性步伐,将为我国深度参与聚变国际合作、自主设计建造未来中国聚变堆奠定坚实基础。
继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着陆月球背面之后,中国科学家对月球背面的科研再创“人类首次”——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团队基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揭晓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结构。这一科学成果对了解月球历史上撞击过程对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动规模与历史等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并为月球背面的地质演化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近日,实践二十号卫星搭载的我国首套高速高阶相干激光通信终端在轨圆满完成第一阶段试验任务,首次在轨验证了QPSK相干体制的激光通信,速率高达10Gbps,为我国当前卫星激光通信的最高速率,产品其他关键指标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实践二十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10Gbps星载高速相干激光通信终端由五院西安分院研制。
本次星地通信试验,完成了在轨自校准、快速高精度捕跟、超高速星地相干通信等关键技术验证工作,全面验证了高速高阶相干体制应用于卫星激光通信的可行性,实现了我国首个在轨验证的QPSK相干体制激光通信最高码速率,同时充分验证了精准指向、快速捕获、高精度跟踪、高速高阶相干通信等技术,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近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测试工作已完成,后续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运载火箭、飞船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五院抓总研制。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将同时兼顾近地轨道任务和更远的深空探测。研发团队采用了全新的防热材料和防热结构,耐热能力相当于神舟飞船的3~4倍。在返回再入控制上,也会保证落点精度、保证过载不超过航天员的承受范围。此次发射还将验证更安全的“群伞+气囊”着陆方式,以及飞船可重复使用的有关技术。新一代载人飞船将力争实现返回舱可重复使用10次,并逐步降低成本。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是为我国空间站及后续载人航天任务研制的。与神舟飞船相比,新一代载人飞船体型更大,既能载人也可载货,并且可重复使用。此次试验船验证再入返回控制、防热以及回收等一系列技术,为未来运送航天员往返我国空间站打下技术基础。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无线联试,充分验证了探测器与地面系统的接口匹配性和一致性,对各类方案、技术状态、软硬件系统来进行了全面测试,为任务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我国将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此次无线联试是任务中心与航天器正样的唯一一次地面联合演练。
促成中国迄今最大造船出口订单4月22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与卡塔尔石油公司在中国北京、上海及卡塔尔多哈三地以“云签约”方式联合签署“中国船舶—卡塔尔石油液化天然气(LNG)船建造项目
200亿元人民币。这是卡塔尔天然气项目首批订单,也是中国船企迄今承接的金额最大的造船出口订单。中国船舶集团和卡塔尔石油将强强联手,依托各自优势在能源运输、装备制造及全球化服务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此次签约项目中的LNG船型是沪东中华自主研发设计的17.4万立方米新型“G4+长辉”系列LNG船
。该船型为沪东中华推出的全新设计船型,在其自主研制的第四代LNG船基础上吸收了当今世界LNG船的最新设计理念和技术标准。该型船具有航速快、性能好、空船重量轻、综合能耗低、液货处理系统与不同航线适配性强、升级兼容性强等特点,相较以往同船型其装载能力增加了800立方米,全船电力系统能耗下降8%。
该型船的能耗指标、环保性能以及可靠性要求,均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赢得了船东青睐。
近日,中国船舶黄埔文冲建造的中科院南海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主船体基本搭载成型。该船由中国船舶七〇八所设计,建成后将填补目前国内3500吨级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白,也将是今后我国深海远洋科学考察的主力船舶之一。
汽车无人驾驶共分为L0—L5级。L3级驾驶自动化即有条件无人驾驶,系统在满足设计运行条件时,可执行全部动态驾驶任务,在设计运行条件即将不满足时系统请求人类用户接管,它是“辅助驾驶”与“无人驾驶”的分水岭。
近日,兵器装备集团长安汽车L3级无人驾驶系统的量产型汽车在重庆完成无人驾驶测试,标志着中国汽车真正从“驾驶辅助”进入到“无人驾驶”的新时代。
此次测试的汽车L3级无人驾驶系统的核心技术由长安汽车自主开发完成,并对所有系统算法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系统最大探测距离大于200米,测量精度可达10厘米,最高可实时获取8公里范围内的道路信息,可有效识别车辆驾驶环境中的车辆、行人、骑行者等多种目标与障碍物,以及车道线、护栏、交通标识牌等信息,实现车道级高精定位和精准路径规划,可确保无人驾驶任务的准确性。
标志着我国纯电动汽车碳纤维-铝合金混合结构车身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碳纤维车身纯电动轿车产品的开发。
该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首批重点项目,集团公司历时4年研究,突破了碳纤维车身载荷分布与结构优化、碳纤维车身/铝合金车架一体化集成设计、多种轻质材料应用和动力电池布置等关键前沿技术,应用模块化和通用化设计理念,打造了全新架构的轻量化纯电动轿车平台技术。同时在碳纤维车身模块化设计上取得突破,实现车身零件由300余件减少到40余件,突破了快速成形工艺技术瓶颈,使效率提升50%以上,建立了国产碳纤维车身设计和制造的流程及规范。通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新能源单车实现减重200kg,百公里电耗可降低0.6千瓦时,若按照单车每年行驶2万公里,每年电能消耗将减少120千瓦时。
4月23日,由中国电子旗下中国长城打造的国内第一款全国产化自主安全商用笔记本电脑
核心核心部件完全国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配有国内性能最优异的自主安全飞腾CPU、使用最广泛的麒麟操作系统,被誉为最安全的电脑,可以充分满足各种安全应用需求。这也代表着我国自主安全电脑产业产品研发融入移动终端,能轻松实现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满足更多的应用需求,将来也将满足国际需求。
该气化炉刷新了哈电集团2019年出产的单炉日投煤量3000吨水煤浆气化炉的记录,该设备同时是国内第一个内壁堆焊镍基合金的四喷嘴气化炉,四喷嘴气化炉由于其四个方向火焰端汇于一点,同心度要求极高,制造难度大。生产关键时期正值新冠疫情暴发,为完成生产任务,哈电集团发扬央企铁军精神,加班加点组织生产,确保将疫情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中国宝武宝钢股份自主研制的耐微生物腐蚀管材,实现全球首发和成功应用,可大幅度的提高管网服役寿命。近日获悉,产品经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区块项目应用后,各项性能指标良好,获得用户高度评价。这标志着该产品突破了国内外管线标准的限制,填补了该技术领域的空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4月14日,由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研制的国内首台超长行程高铁行业专用高速五轴加工中心
国产高端数控装备首次用于高铁行业核心零部件的生产。高铁是代表性高端制造业,所用优质铝合金型材一直高价引进国外设备做加工。沈阳机床针对高铁行业典型零件加工需求,加强自主研发,攻克了大型机床的整机轻量化技术、超长行程床身精度保障技术、X轴超高速快速移动技术、整机高精度加工技术、变形补偿加工技术5项技术难题,发表论文3篇,形成了10余项标准,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最终推出了GMC45620u超大型龙门移动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产品。
通用技术集团沈机集团全国首条五轴机床铝合金肋板类卧式加工生产线月中旬交付使用。该生产线是沈阳地区“航空零部件加工重点项目”中的核心项目之一,是国内首创,
此外,沈机集团航空航天公司还提供了钛合金大型框梁类强力加工中心、卧式精密加工中心等共22台高端设备,这些设备全部由沈阳机床自主研发,并全部实施系统国产化,技术成熟且自主可控,代表了国内机床领域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其中有8台五轴产品配置i5智能系统,这是i5第一次大批量用于航空行业五轴生产线。国产首台兆瓦级船舶直流电网电力推进系统
4月2日,国产首台兆瓦级船舶直流组网电力推进系统装置在中国中车所属中车株洲所成功研制下线,并将首次应用于深圳观光双体船。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国高端船舶核心装备迎来了新的“中国血统”。
船舶电推系统堪称船舶“心脏”,被大范围的应用于海洋工程船、风电安装船、公务船,豪华邮轮等高端船舶上。根据组网方式的不同,船舶电推系统能分为交流组网电力推进和直流组网电力推进两种方式。作为新一代船舶电驱动力方式,直流并网技术避免了交流并网频率要求,使得发电机组可以变速发电,从而具备高效、节能、减振、节约空间、多能源并网的优点,成为当前船舶电力推进发展的主流趋势。
中国西电集团成功研制成功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1000kV 200Mvar交流有级可控并联电抗器,产品一次性通过全部试验,各项性能指标优于国家标准和技术协议的要求,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产品将应用于“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
1000kV交流有级可控电抗器作为一种柔流输电系统装置,通过动态补偿输电线路的容性无功功率,可以轻松又有效地抑制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容升效应、操作过电压、潜供电流等现象,能够降低线路损耗,提高电压稳定水平及线路传输功率,
3月11日,国际电工委员会第八十技术委员会(IEC/TC80)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电科主导制定的
中国电科西北子集团作为北斗接收设施IEC标准的召集单位,主导制定的IEC 61108-5:2020《海上导航与无线电通信设施及系统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第5部分:北斗卫星导航(BDS)-接收设施-性能要求、测试方法与要求的测试结果》是全球卫星导航海用产品制造商设计、生产和测试的指导性标准,为各国船级社对北斗设备上船应用许可——“型式认可”提供了依据,为卫星导航接收设备设计和测试提供参考,对后续北斗差分、北斗星基增强、北斗国际搜救和北斗短报文IEC国际标准制定拥有非常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中国电科进一步践行北斗国家战略,推动北斗全方面进入船载综合导航系统、自动识别系统、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应急示位标、电子海图和信息系统等相关IEC标准,持续推进北斗在国际海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七〇四所联合多家船舶配套企业主导提出的6项国际标准成功获得立项,为推动我们国家相关领域优势技术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发挥了有力的标准引领和支撑作用。
标准内容涵盖护航倒拖装置、门架系统和平台升降装置等领域,均立足于我国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技术。6项国际标准分别为:《船舶与海洋技术 油船护航倒拖装置》(中国船舶集团物资华东 七〇四所)《船舶与海洋技术 深海系泊组合索具》(九力绳缆 七〇四所)《船舶与海洋技术 A型门架系统》(七〇四所 中国船舶集团武汉船机)《船舶与海洋技术 锚绞机试验程序与方法》(中国船舶集团中船绿洲 七〇四所 )《船舶与海洋技术 打桩船用绞车》(中船绿洲 七〇四所 )《船舶与海洋技术 平台升降装置一般要求》(武汉船机 七〇四所 )。